污水處理的基本方法
按處理性質方法分:
●物理方法:格柵過濾、沉淀法、浮選法、離心分離、膜分離法等
●化學方法:混凝、化學沉淀、中和、萃取、氧化還原、電解等
●生物方法:好氧、厭氧法
按照水質狀況及處理后水的去向分:
●一級處理:機械處理(預處理階段)
●二級處理:主體工藝為生化處理(主體)
●三級處理:控制富營養化和重新回用
污水一級處理工藝
●調節池
●格柵
●沉淀池
調節池:
為了保證后續處理構筑物或設備的正常運行,需對污水的水量和水質進行調節
酸性污水和堿性污水在調節池內進行混合,可達到綜合的目的。
短期排出的高溫污水也可用調節的辦法來平衡水溫。
格柵:
是由一組平行的金屬柵條制成的金屬框架,斜制在廢水的流經渠道上或泵站集水池的進口處用以截阻大塊的呈懸浮或漂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以免堵塞水泵和沉淀池的排泥管。截留效果取決于縫隙寬度和水的性質。
沉淀池:
●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的作用將密度比水大的懸浮顆粒從水中去除的處理構筑物。
●結構(水區、沉淀區、污泥區、緩沖區和出水區)
進水區和出水區:使水流均勻地流過沉淀池,避免短流和減少紊流對沉淀產生的不利影響,同時減少死水區、提高沉淀池的容積利用率。
沉淀區也稱澄清區,即沉淀池的工作區:沉淀顆粒與廢水分離的區域。
污泥區:是污泥貯存、濃縮排出的區域。
緩存區:是分隔沉淀區和污泥區的水層區域,保證已經沉淀的顆粒不因水流攪動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離的構筑物,多為分離顆粒較細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稱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無機成分較多,污泥含水率相對于二沉池要低些。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稱為二沉池,多為有機污泥,污泥含水量較高。
沉淀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懸浮雜質顆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下流動速度或向下沉淀時間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時間能與水流分離的原理實現水的凈化。
污水的二級處理(生物處理)
●方法:生物處理方法及某些化學方法。
●目標污染物:廢水中的可溶性有機物和部分膠體污染物。
●效果:通過二級處理后,廢水中BOD的去除率可達80%~90%,即BOD含量可低于30mg/L。
●經二級處理后的水,一般可達到農灌標準和廢水排放標準,故二級處理是廢水處理的主體。
一、污水的生物處理概述
●污水的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及轉化功能,以污水的有機物(少數以無機物)作為微生物的營養性質,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創造一種可控制的環境,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質被降解、轉化,污水得以凈化
二、污水生物處理分類
污水生物處理分類: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
●原理:在充分的供氧條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將有機污染物氧化分解成較穩定的無機物的處理方法,在工程上稱為污水的好氧生物處理。
注意:
在污水好氧處理過程中,必須不間斷地供給溶解氧。因為氧是有機物的最后氫受體,正是由于這種氫的轉移,才使能量釋放出來,成為細菌生命活動和合成新細胞物質的能源。
要保證污水處理的效果,首先必須有足夠數量的微生物,同時,還必須有足夠數量的營養物質。
污水的厭氧生物處理
厭氧生物處理是指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過程,在無氧條件下把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無機物和少量細胞物質的污水處理方法。
曝氣池是利用活性污泥法進行污水處理的構筑物。池內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時間,滿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接觸的混合條件。曝氣池主要由池體、曝氣系統和進出水口三個部分組成。池體一般用鋼筋混凝土筑成,平面形狀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
此文來自網絡搜集,若有侵犯到個人所屬權,請聯系刪除,謝謝。